新闻来源:华亿认证中心 更新时间:2023-11-10 浏览次数:1976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月8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央宣传部版权管理局介绍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有效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有关情况,一起来看!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修正草案)》,此次细则修改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国家知识产权局:
这次的修改有三个方面特点: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升我国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二是依照修改后的专利法细化、完善相关制度,维护专利制度的一致性、稳定性。三是与加入的相关国际条约做好衔接,积极落实国际条约义务、进一步融入国际规则。
具体而言,修改主要涉及五个方面:一是完善专利申请制度,便利申请人和创新主体;二是完善专利审查制度,提高专利审查质量;三是加强专利行政保护,维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四是加强专利公共服务,促进专利转化运用;五是新增外观设计国际申请特别规定,加强与海牙协定的衔接。
围绕知识产权赋能民营制造业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
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围绕知识产权赋能民营制造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不断增强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促进扩大民营制造业领域投资,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一是加强技术赋能,帮助民营企业找到好的投资项目。
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民营企业精准对接,加强专利技术供给,帮助企业开发新的产品,增强在制造业领域投资的信心。去年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22个省份开展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已达成许可近万项。目前还在进一步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盘活存量专利,并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按照制造业产业细分领域向民营企业匹配推送专利技术,促成专利技术供需对接和转移转化。
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民营企业敢于投资。
面向民营企业建立从技术研发,到产品制造,再到市场经营的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切实保护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让民营企业敢于投资、安心经营。持续完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和维权援助网络,为民营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维权渠道。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在全国布局建设了103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涵盖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制造业领域,备案企业超过12万家。
三是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助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与国有大型银行密切合作,协调推出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切实加大对民营制造业企业的知识产权融资支持力度。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达4950.3亿元,同比增长52.9%。其中,融资金额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性质押项目占71.6%,惠及中小企业1.8万家,同比增长41.7%。
知识产权保护是塑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如何强化知识产权的全链条保护?
一是持续加强立法修法,强化法治保障。及时修订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填补知识产权立法空白,细化各项制度规定。特别是加快建立面向新领域新业态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为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奠定坚实制度基础。
二是提升审查质量效率,加强源头保护。提升知识产权授权的及时性和权利的稳定性,夯实知识产权保护的源头基础。
三是促进工作衔接配合,加强协同保护。加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衔接,促进行政执法标准和司法裁判标准执行一致,完善诉调对接机制,既发挥好行政保护便捷、高效、低成本的优势,又发挥好司法保护权威性、终局性作用。
四是压实各方保护责任,强化社会共治。引导行业和企业认真履行知识产权保护社会责任,推动知识产权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对严重违法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戒。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普法宣传,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五是适应侵权新的特点,加强技术支撑。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知识产权审查和保护领域的应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一体推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推动国内国外同等保护。
目前,围绕加强全链条保护,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在会同相关部门加快制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从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出发,强化整体设计,完善大保护工作格局,进一步织牢织密知识产权保护网,助力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有力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国家知识产权局做了哪些工作?
一是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新修订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顺利实施。专利法实施细则修正草案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的专利审查政策标准持续完善。
二是知识产权大国地位牢固确立。截至2023年9月,我国有效发明专利和商标拥有量分别达到480.5万件、4512.2万件;2022年著作权年登记量达635.3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排名达到第12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三是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持续加强。制定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专利开放许可等制度加快落地。专利密集型产业和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12.44%、7.41%,有力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建立高标准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布局建设了103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启动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
五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明显提升。启动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专利、商标电子申请率均超99%,作品著作权登记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实现网上办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实现省级层面全覆盖。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实现“应开放尽开放”。
六是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深化。推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华设立中国办事处和上海仲裁与调解中心,合作建设101家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持续深化“一带一路”、中美欧日韩、金砖国家、中国-东盟、中国-中亚、中非等多双边知识产权合作。推动实现244个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知识产权相关内容履约。
如何持续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多元化、服务智能化?
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快对各类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系统的整合、优化、升级,持续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多元化、服务智能化。
一是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一系列智慧便捷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产品。基本建成以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为枢纽,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外观设计专利检索公共服务系统、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数据资源公共服务系统、专利业务办理系统、欧盟商标查询系统和商标网上服务系统等为主要载体的“1+N”模式信息公共服务产品。截至目前,公共服务网访问量累计已达1110万次。
二是持续提升知识产权信息查询服务便利化水平。在国务院客户端、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上线“知识产权”主题服务,实现专利公布公告、商标公告、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等信息“掌上查”,累计提供服务170万次。
三是顺利完成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平台立项工作。
四是统筹指导地方集约化建设知识产权数字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哪些地方开展了数据知识产权工作试点?
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推动地方数据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以及深圳8个省市开展了试点工作,上线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已累计向经营主体颁发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超过2000份。各试点地方的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总额已超过11亿元。上海、广东等地方知识产权局还与法院、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协作,实现协同保护。